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心得体会 >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

时间: 新华 心得体会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篇1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篇2

继续读《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十章第三节“规则学习与发展数学素养”。本次阅读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很感兴趣。

在上周的培训中,受邀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数学核心素养,而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听到数感,我的理解是对人对数的感觉,通过阅读我对数感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所谓数感,指: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答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最主要的途径是结合生活实际,儿童认识数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习活动置于儿童生活的实际情境之中,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让儿童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运用数。良好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一定的数的位置感、数之间的关系的敏锐反应和对数与数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如:55,学生看到这个数能较快地反映出55是100的一半多一点;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是50和60;55是5个10和1个5组成的。

发展数感还可以将运算技能运用于实际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儿童对各种数据的探究来逐步发展他们的数感,因为不同的数据显示着不同的位值特征和数的&39;关系特征;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去处理各种数据,以此来发展儿童的运算策略;可以通过对不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来发展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篇3

赵__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篇4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教生活,其核心主线是:以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激发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数学观念。

下面就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阐述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尝试的一些体会。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欲望,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明家有3口人,每天吃饭都是小明为大家取筷子。你猜一猜,小明会怎样取筷子?取了几次?每次取了几支?用小棒代表筷子取一取。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可以取一次(6和0)、取两次(1和5、2和4、3和3或是取多了再去掉多的部分)、取三次(1、2、3;2、2、2;1、1、4;……)……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取了6次,即6个1。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取筷子”,学生便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且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2.借助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究的机会和素材。如借助动画幻灯片的手段再现了“上车下车”的生活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为4-2+3,动画展示:公共汽车上原有4人,到站后先下去2人(先减2),又上来3人(再加3)。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计算时,先从4人中去掉下车的2人,再加上上车的3人,结果车上还有5人。即4-2+3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一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探得了知识的本源,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些意外所得的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生活实例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

3.提供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之后,可让学生们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一面墙或盖房子,看谁搭得最结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都不选择球体,因为球体爱滚动。刚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相互渗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用生活之泉来滋润学生的数学素养,用数学之法来完美我们的日常生活。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探寻不同的算法,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到底应该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为学生创设算法多样化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是能够紧密联系他们生活实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象或问题。而且这些现象与问题中含有数学价值,学生能从中发现客观规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在编写时作了许多努力,教师的任务是把教科书中的学习材料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感不感兴趣、想不想学习、愿不愿探究;二是学生有没有回忆起相关的旧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与方法;三是学生是不是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与打算。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5×25×8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的方法很多,(1)先算5×25=125再算125×8=1000(2)把8拆成2×4,先算5×2=10、25×4=100,再算10×100=1000(3)先算25×8=200再算200×5=1000(4)先算5×8=40再算40×25=1000这样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算法多样化创造了机会。

2、为学生提供算法多样化的平台。

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面对问题,教师应该不是告诉他们可以(应该)怎样算,而是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以“做”而非“听或看”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正确的算法,而且提高了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我们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试一试,用自己的策略去尝试解决。教师只要注意:一是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独立探索的机会;二是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尽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三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是及时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3、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算法多样化的品位。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为交流创造条件,他们既有交流的愿望,也有交流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交流,交流的组织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同桌学生之间或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频率高、机会多、参与面广,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组织班集体的交流,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4、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升华算法多样化的内涵。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找到的解决方法只要是正确的,就都是好方法,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创造,是他们的学习成果,其中既包含着数学知识,还包含了宝贵的精神和态度。

教师应“允许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数学”。如果把学生自已喜欢的算法看做“基本算法”的话,每个人心中的基本方法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基本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自已选择“基本算法”,并应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是强调个体的“基本算法”并非到此为止,还需引导探索、“多中选优”。

总之,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它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尝试,练习巩固提高),使数学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学到自己需要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达到算法最优化。在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解题的方法,更在算法多样的过程中彰显了自己的个性,在数学上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