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蜜蜂网 > 蜂蜜 > 蜂蜜的作用与功效 >

蜂蜜姜茶与红糖姜茶,自制蜂蜜姜茶做法及功效

|OK蜜蜂网

    姜和蜂蜜是中国卫生中首批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的物种。
    姜常用外感风寒,女性保健和调理空调不适反应。它特别合适体质偏寒者饮用。蜂蜜在60℃以上的水温冲饮可保持其营养成份。蜂蜜中含矿物质铜、铁微量元素,红糖主要是甘蔗的榨取物,杂质较多。蜂蜜主润肠,红糖主补血护肤美容,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促进长寿,改善睡眠,抗疲劳,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蜂蜜姜茶效用】:冬天要御寒时、风寒感冒时、夏天在空调房畏冷不适时、当月经保养,特别是月经不调不适时、当产后或流产后调养时、当醉酒后要解酒时、当晕车晕船晕飞机时、当胃寒呕清水时。

【宜饮者】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手足冰凉、吃冷食后易腹泻、胃寒、干呕清水、喜食热饮、小便多颜色浅、虚寒型便秘等。
【慎饮者】胃热者、两眼红赤、眼屎多、眼病、鼻腔热烘、口舌鼻生疮、痔疮、盗汗者、喉咙肿痛、牙痛、口臭、小便短赤、燥热型便秘等。
【禁忌】糖尿病患者禁用。

教你自制蜂蜜姜茶

生姜有暖胃、驱寒的功效,菊花则可以明目、清热解毒,所以这款茶饮比较适合干燥的秋冬季节饮用,也适合长期坐在电脑前办公的你。
原料:生姜100克、菊花20克、蜂蜜100ml

做法:
1.生姜洗净后去皮,切成大片放入汤锅中,加水没过姜片大约3厘米,用大火烧开后转成小火慢慢熬煮半小时;
2.待姜片出香味,汤水变黄后,放入菊花继续用小火熬煮10分钟,直到煮出菊花的清香味。关火使汤水自然冷却。
3.最后在锅中加入蜂蜜充分搅匀,凉后即成菊花姜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过滤锅中的残渣。

   这款茶煮好后并不是直接就喝的,可以用个干净的玻璃瓶子装起来带到办公室,每次取两三勺然后兑上温水来喝,淡淡的菊花清香和生姜的味道,非常适合办公室那种干燥的环境,还可以缓解头疼。熬煮好的菊花姜蜜可以过滤掉残渣,哪怕放入我们平时喝的绿茶、茉莉花茶、各式花草茶中都特别的香,当然也使你得茶水更加沁人心脾;如果觉得麻烦想直接饮用的话,最后加入的蜂蜜可以酌情减少,大概30ml-50ml即可。蜂蜜有润肠、解毒,治疗口疮。

蜂蜜姜茶保健功效 

 《本草纲目》高度评价生姜和蜂蜜,并力荐其合一服用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寒、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去水气满、疗咳嗽时疾。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蜂蜜,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一、生姜可驱寒利血通络。如:外感风寒、头疼、风寒引致咳嗽、呕吐、胃寒、慢性胃炎、胃痛、胃结核、慢性关节炎、跌打劳损、神经痛等。 二、生姜可调治妇科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妊娠呕吐、产后或流产后调养、排毒排毒养颜减少或消除妇女面斑、产后斑、对宫冷不孕起调理作用。所以说:"女人一辈子都离不开姜"。三、姜具有兴奋、提神、排汗排毒(新陈代谢)、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等症状;特别是在炎热夏季对防治“空调病”和“冰箱综合症”有特效。
夏天吃姜排汗是身体内部与身体体肤协调降温,也是个身体排毒的过程,两者兼得,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
四、抗晕动症。晕车、晕船、晕机的症状是头晕和呕吐;姜不同于大多数化学合成的抗恶心防眩晕药物,它不影响神经系统,它在消化道中直接产生作用,不会使人发困嗜睡,同时又防止头晕和呕吐。
五、调解醉酒。时下饮用热姜茶,可加速血液循环,化解体内酒精,缓解或消除呕吐和头痛症状,配适量蜂蜜、红糖会有更好效果。
六、长期饮用,可以减少和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及中风的发生;以肿瘤有抑制作用。
七、长期饮用,可以去除或减轻体臭。
八、生姜在36种主要蔬菜类植物中,抗衰老功效排第二。
饮用姜茶的最佳方法:姜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但饮用时要因人因时而异。
一、在早上饮用效果最好。(特别是上班族,在保健身体同时,又可提神工作。)
二、用蜂蜜调配饮用,起清润调和作用,饮用效果更佳。
三、冬季可较多饮用。
四、发觉身体有上火症状时,应减少饮用份量或调整平日三餐食谱,不吃或少吃上火食品。如:煎、炸、烘烤、火锅、辣椒、荔枝等。
五、根据个人身体体质而定。虚寒体质者可较多饮用,燥热体质者则少饮。
宜饮者:虚寒患者。如:怕冷、手足冰凉、吃食后易腹泻、胃寒、喜食热饮、干呕清水等。
忌饮者:燥热患者。如:胃热者、口舌鼻生疮、喉咙肿痛、牙痛、口臭、大便秘结等。
名词解释:生姜与小黄姜  空调病  冰箱综合症生姜与小黄姜:小黄姜是生姜里的一个名优品种,产自桂西高海拔山区;它个小、肉黄、姜味浓郁,姜油、姜辣素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空调病:其症状为头痛、感冒、发热、流鼻涕、打喷嚏、鼻塞、怕冷、出不来汗、全身肌肉发紧、四肢无力、手脚发凉、颈锥发紧、腰酸背痛、工作乏力效率低、口渴、食欲不振、腹泻等。 冰箱综合症:由于食用冰箱内的食物而导致的胃肠道疾病,俗称冰箱性胃炎和冰箱性肠,还有诱发厌食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