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蜜蜂网 > 蜂产品生产 > 蜂产品营销 >

气候及蜜源变化后的养蜂策略

|OK蜜蜂网

1.气候的变迁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各种污染从天上到地下,从土壤到水源,从森林到空气,从自然界到居室内,从动物到植物再到微生物,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有自然界的自然污染,更为严重的还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为污染,人们在自身发展时破坏了自然,造成了自然现状的变更,而大自然也频频地向人类报复,我们在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高于索取价值数倍的损失。这是挖肉补疮式的作茧自缚。人们虽然已有所认识并开始弥补过失,但这个过程是艰巨而漫长的,地球物理环境的改变正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全球的温室效应已使气候变热,直线上升,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平面上升,干旱面积增大,沙尘暴肆掳,沙漠扩大,水土严重流失。近20年来气候变化幅度之大人们都有明显的感觉,特别是旱、涝、风、沙,温不断地刷新记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植物因缺水而不能正常生长,花期因沙尘袭击而停止流蜜,作物病虫害增多,产量下降,有很多地方因缺水而不能耕种,荒无现象严重。

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内陆,地形条件极为复杂,各地正常降雨量的分布差异较大,归纳起来有如下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长江以南各地降雨量一般在1500~2000mm左右,淮河秦岭一带是750~1000mm,黄河下游及渭河流域是500~750 mm,东北西部约200~500mm;内蒙及河西走廊一般少于250mm。四川盆地在1000mm以上,云贵高原在750~1000mm,青藏高原东部在500mm以上,北部不足100mm,新疆北部100mm以上,南部只有几十mm甚至更少。我国广东的平均年降雨量是1681mm,上海是1129mm,北京683mm,哈尔滨554mm,显然越往北降雨量越少,耕种指数特别是变种指数就越低,沙漠化面积不断地扩大,有些地方由于没有足够的农业用水作保障,只好弃耕还牧,而还牧区又只牧不管,造成土地沙化。南方的降雨量虽比北方多,但近几十年来还是不容乐观,以我地为例,据1956年至2000年的气候资料显示每10年间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起伏不太大,但10年内的年降雨量起伏相当大,有些年份相差一倍多,而且呈一日降雨多日旱和多暴雨日现象,这对所有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非常不利。儿时记忆中的那种山泉水渗渗,池满荷花香,冬天白头霜,全家围火旁的景象早已被满山草枯黄,山沟溪断流,冬季不加裳,池底种旱粮所取代;这说明整个大气的温室效应来势汹涌,已不容商量地到来了。

2.气候变化后种植结构的改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在大自然中的露天生产,它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我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和很大范围内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农业。在山区多雷响田,只有等到下透雨后才能栽种,能旱涝保收的好田不多,而就这仅有的城周好田又被圈地及城市增容被占用了不少,农作物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减少。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低生产值的粮食种植被大面积的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所取代,而这些经济作物大都又是进行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进行生产。常规种植的作物在气温高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它的生长周期短,生理成熟期提前,作物泌蜜减少甚至花而不实,气温高的暖冬,作物的病虫草鼠害也非常严重,这又加大了用药量和次数。早春农作物在享受温室效应的同时每年还要接受几次寒潮的考验。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弱势产业,它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太多,遭受的摧残也不少。在退耕还草项目的实施中,不适宜粮、菜种植的坡地,半阴林地,果园空隙等处种上了牧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植被的作用,而种植的紫花苜蓿,白三叶,光叶紫花苕,小米草等还是很好的蜜粉源植物。退耕还林的启动,使果树面积增加得很快,果树品种也很多,这又增加了不少的蜜粉资源。但在坡度陡缺水源的地方,应象当年韩国政府搞绿化一样多种些抗干旱耐脊薄的优良蜜源植物洋槐之类的抗性强的蜜粉源植物,实现两者兼顾,但是很可惜,政府在退耕还林上投入不少,却缺乏宏观指导。

3.农业种植结构改变后的养蜂

养蜂是所有养殖业中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最高,综合素质最全面的一个行业,除了精通养蜂技术外,还要懂些气象知识,农业生产知识,农业种植结构,植物学知识,土壤肥料学和植物保护的农药病虫害知识及各地各种蜜粉源植物的种植,分布,开花流蜜时间等各种知识综合起来确定蜂的养繁,原因只有一个,蜜蜂和蜜粉源植物是共生关系,蜂的消长规律必须要主动适应植物的生长规律。我们养蜂,是把它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去取得人们无法取得的东西,而蜜粉源它来自于大自然,也消失于大自然,不利用也是一种宝贵资源的浪费。蜜蜂是农业这个产业链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养蜂人在研究怎样养好蜂的同时必须要研究农业,特别是因气候变化后随之而带来的种植结构改变的农业,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生存。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森林草坡占全县面积的65%,农田只占25%,水面10%。农业方面在80年代前还是单一的小农经济,粮食自给自足,经济作物只有甘蔗种植和一些零星的果树,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各种蜜粉源非常丰富。70年代县农牧局引进了一定数量的西蜂到有一定养蜂基础的乡镇饲养,全年不用饲喂,每年在早春,8月桉花,11月冬蜜期还能生产大量的蜂蜜,蜂群在那10年内发展很快,一度达到6789群,在利益的趋动下,很多乡镇都办起了养蜂场,县农场也办起了示范场。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外来越冬蜂场的增加,蜂病也随之带人,而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在那个时间变得越来越热,每年早春的春旱,伏旱,秋旱频繁,很多山间小溪断流,天于物燥,森林火灾经常发生,很多野生蜜粉源植物被山火烧死,有名的害草:“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在本地大量漫延,到现在为止已覆盖了全县所有的土地,很多蜜粉源植物在竞争中失去优势,从1994 年至今的十年间,本地以前的主要冬季蜜源野董香,野坝子已经绝产被封压在飞机草丛之下。按树被大量砍伐,特别是公路两傍的成年桉树在扩路的过程中已全部消失,原来在我县每年能收3万多斤于籽的乌桕在土地包到户后被砍完。所幸的是退耕还林栽种了大量的果树成为秋冬蜜源消失后唯一的春季蜜源,而有利用价值的仅有桂圆、石榴,枇杷虽有一万多亩,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人为把花期调到夏季高温期,使蜜蜂望花兴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冬、春温高,播种期提前,为了提早上市时间普遍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蜜蜂不能很好利用花期繁蜂,而且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产期农药施用非常严重,蜜蜂因此会遭到较大损失。农药越重的地方,蜜蜂分布的空白点越大,由于没有蜜蜂授粉,农民们只得进行人工授粉,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并自食苦果。蜜蜂的生存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在我国的养蜂族中,饲养方式是根据个人的情况决定的,长途转地蜂场虽然收入高但风险性最大,他们常年在外追花夺蜜,但并不一定能夺得好的效益,除了有高额的运费在等着他们外,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干旱、洪涝、低温阴雨,黄沙等都在威胁着他们,能赶上好蜜源成了唯一收获的希望。农业是靠天吃饭,养蜂除了靠农业吃饭外同样还被天管着,养蜂确是一个受制于自然的弱势产业。小转地饲养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收入虽少些但比较稳定可靠,这种蜂场规模一般都不大,但这种饲养方式还在逐步扩大。长年定地饲养的群体主要是养蜂爱好者,规模都不大,但人数和蜂场众多,仅以此作为一种消遣或副业。但这种饲养方式是养蜂业中最困难的,对饲养技术的要求也是最高的,稍微一个管理环节失误就会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根据目前近20年来蜜粉源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情况及我30多年来在本地定地养蜂之经验,对饲养的蜂种和规模都作了相应调整。西蜂已越来越不适应天气干旱炎热和缺蜜少粉的环境,它早春一季蜜的收获远不够一年的消耗,若不取浆那亏损更大,就是蜜、浆、粉、蜡、胶都收,赢利也不多,而付出的管理时间却太多,管理难度也太大,故此只能以产浆为主,根据市场对自己的浆需求多少来决定饲养规模,产浆期一过立即合并以缩小规模减少支出,越冬前在分出相应群数以迎来年早春的生产。

在全年只有一个主要蜜源的地方应以饲养中蜂为主,它饲养成本低,病虫害相对较少,中蜂蜜价格高但消费者都认可,要提高中蜂的产蜜量必须改老法饲养为新式饲养。2002年省养蜂站把我县列为中蜂改良饲养5千群的项目县,课题由我承担并完成,经省站验收合格,每群蜂的产蜜量由老法饲养的2.5kg提高到10~15kg,群收益150多元,由此表现出了中蜂饲养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它有着意蜂不可比拟的特点。

养蜂,不可盲目,不可蛮干,不可凭旧思维一成不变的去养,必须要善于观察,了解,总结,根据已发生微妙变化的情况灵活养蜂,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把蜂养得更好。

养蜂科技 2004(4)

梁以升 四川省米易县农牧局养蜂协会

1139